误区一
误区二
马上就要考试了,看教材不如刷题
误区三
文科类学科,死记硬背就能考好
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,我发现,考试成绩最拔尖的孩子,永远不是靠死记硬背的。
虽说文科学习以记忆为主,但这种记忆是要讲究技巧的。这种技巧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。
曾带过这样一个学生,他的记忆力非常好,在班上被公认为“记忆大王”。他
有一次他拿着他的历史课本这样对我说:
“ 老师,我发现中国历史的发展其实是有一定规律的,分开的时间久了,必有一个人站出来统一,而国家统一的时间久了,则又会出现分裂的现象。”
我想这就是这位同学被封为“ 记忆大王”的原因所在。
在班上,脑袋瓜比他聪明的人并不少,但是没有一个人能比他记得多,究其原因,就在于他掌握了学科规律,这样再去记忆就容易多了。
除了历史之外,语文、道德与法治、地理等文科学科也是有规律可言的。
例如:道德与法治这个学科就讲了两点内容——生产关系和生产力;
地理主要是让同学们认识世界,认识中国,认识一些自然现象,进而开阔视野,提高思维的高度。
误区四
因“马虎”失分,不必放在心上
经常听到孩子这么形容自己:
“我平时很刻苦,也算是比较聪明吧,就是经常马虎,不然我的成绩在班里肯定是数一数二的。”
这是复习中一种非常常见的误区,而且非常容易被忽略。
不重视“马虎”,也不正视自己因“马虎”而失去的分数,后果可能很严重,并且事后往往追悔莫及。
在做模拟题和平常小测试时,常常有学生抱怨因为马虎丢分。
如果丢了2~3分,可能是由于一时马虎;
但是超过5分,那就不再是马虎问题,而是掌握得不够好,所以要正视“马虎”!
从平时的小测验以及模拟试题中发现问题,针对问题,加大训练,不马虎是一种习惯,需要努力去培养。
误区五
作文不用提前准备
小初考试的写作不算难,作文大都是围绕每个单元的重点句型内容展开。
期中考试则是根据一学期所学的知识综合出题,以便让学生把学到的句型都活学活用,这就需要学生平时活学活用每个单元的重点句型。
三尺老师建议:不管是语文还是英语,考前需要练习多篇作文,
并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,不要求写出高端句子,但要保证文章结构完整、所写的句子没有语病,完成后一定要检查。
大多数同学在写完作文之后都不会再看一遍,但只要再看一遍,有的语法错误和拼写错误都可以检查出来,这样就能避免不必要的丢分。
如果时间紧迫,也最好在脑海中过一遍作文的构思和纲要,这样可以在考场上节省很多时间。
考前帮孩子稳住心态,这5句话家长千万别说!
当然,影响孩子成绩的,绝不仅是考前的复习。
父母的陪伴、家长的教导、家庭的氛围,都会影响孩子考试的心态。
出于关心和好意,很多家长会善意地关心孩子,然而,考前是孩子神经最焦虑最敏感的时期。
必要的提醒会让孩子有所警醒、提高复习效率,而有些嘱咐则是“考前毒药”,无论如何不要提及。
①讽刺孩子不努力的话不能说
“早就让你认真一点了,知道着急了吧?”
“现在临急抱佛脚有什么用,谁让你之前不听课!”
被否定的孩子,很容易失去对学习的热情。
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努力父母全都看不到,他们认定了自己就是个不努力的小孩,那为什么还要努力?
孩子未必就如你所想的那般不堪,帮孩子实现有效的努力更重要。
②跟别人比较的话不能说
“看看隔壁家的孩子,每天晚上学到凌晨。”
“你看看别人再看看你自己,再不好好考对得起我们吗?”
家长拿孩子跟别人比较,就是“长他人志气,灭自己威风”,不但不能给孩子动力,还会深深地伤害了孩子。
孩子心里将一直放着个“假想敌”,又想着“我要超过他”,又担心不能超过他,孩子承受了双重的负担和煎熬。
③让孩子只顾学习的话不能说
“别顾着玩了,你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。”
不要以为让孩子只顾学习,他就能一直心无旁骛地学习。
学习要注重劳逸结合,在学校尚且有课间和午休,在家也应该有让孩子歇息的时候。
而且,孩子的专注力只能维持30分钟,每半小时休息一次,才能确保孩子有精力继续学习。
④关于目标和名次的话不能说
“不要紧张,能考XX名就可以。”
孩子所有的紧张其实都是源自于对于“目标的未知”,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实现目标。
这个时候,如果想给孩子减压,仅仅“降低目标”是不够的,而是根本不要再提目标。
“忽略目标、认可过程”才是考前最好的减压方式。
因此,考前最好是对孩子说:“坚持了这么久真是不容易,能坚持下来就是胜利。”
⑤关于奖励或惩罚的话不能说
“考好了,想要什么都给你买!”
“这次再考不好,就不要再碰电脑了。
这会导致孩子不再把学习当做神圣的事,反而挖空心思换取奖品,想着如何讨好家长。
孩子很想得到奖励,也害怕被惩罚,于是患得患失,复习、考试时也很难集中精神。
奖惩孩子可以,但必须有度,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内心对学习的热爱,对变得优秀的渴望。
最后,老师还想提醒一句:
期中考试是一个过程性、检查性的考试,它是对过去半学期老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及反馈。
老师和家长们,在帮助孩子紧张复习的同时,更要教会他们正确看待考试成绩,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分数与学习之间的关系。
要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发自内心的无穷热情,有了自我的激励,他们才能实际的课堂中找到正确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