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24日,北京教育考试院公布《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现场考试评分标准(试行)》(以下简称“评分标准”),2024年中考开始适用。体育中考目的在于提高各方对体育的重视程度,而不是为了在体育考试分数上“卷”起来,要起到既能强健体魄又能减轻考试压力的作用。评分标准进行了哪些调整?如何发挥帮助各方认识到身体健康与体育锻炼重要性的作用?一起来看——
评分标准公布,达到良好即满分 11月24日,《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现场考试评分标准(试行)》(以下简称“评分标准”)公布。明年起,中考体育现场考试满分仍维持30分,项目由原来的“8选3”变为“22选4”。北京市教委解释,评分标准的制定总体按照“达到良好即满分”的原则,科学调整原有项目标准,完善新增项目标准,增健康、增快乐,学生只要认真参与体育锻炼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。 2021年12月,北京市教委发布《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》(下称“评价方案”),除增加过程性考核外,对现场考试内容进行了较大调整,进一步扩大了项目数,采取分类限选的方式,共划分四类、设置了22项考试内容,其中第一类(素质项目1)中长跑项目(男生1000米,女生800米)为必选,其余三类为可选,由同学们在每类中自主选择1项,即每名同学在现场考试中共参加4项考试内容。明年中考体育将迎来上述评价方案发布后的首次现场考试。 对照原来体育中考现场考试项目,此次评分标准的制定上,一方面科学调整了原有项目标准,包括男生1000米、女生800米、引体向上、仰卧起坐、实心球5个项目。其中,男生1000米、女生800米、引体向上、仰卧起坐4个项目也是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(2014年修订)》的测试项目。在全面分析2017年以来体育中考、抽测、统测数据基础上,对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,按照“达到良好即满分”的原则进行调整。另一方面科学制定新增项目标准,新增的17个项目,也按照“达到良好即满分”的原则,参考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》、其他省市中考体育相关标准、实证数据分析和专家论证意见制定。新增项目难度不高于原有项目。 强化运动锻炼,提高身体素质 参与评分标准论证的专家,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、教授张爽说:“体育进中考的目的不是要通过考试赋分给孩子划分三六九等,而是在以分数作为高利害考试录取依据的情况下,通过给体育‘一席之地’让家长意识到身体健康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。”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评分标准注重科学性、基础性和公平性,兼顾学生选择的多样性和个体的差异性,弱化考试压力,减小分数差异,强化运动锻炼的过程,鼓励重在参与。以中长跑为例,男生1000米满分标准优化调整至4分05秒;女生800米满分标准优化调整为3分55秒。评分标准的制定坚持和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改革的初衷相一致,那就是应试和分数绝不是目的,而是以此为载体,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,真正实现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、增强体质、健全人格、锤炼意志。 一些地方调整考试评分标准,防止体育中考过度应试化,并不是要弱化校园体育。相反,从整体上看,近年来,校园体育明显得到了加强,体育教学也从重考核逐渐转向重训练、重过程的方向。自2021年评价方案发布以来,北京的中小学校园里体育氛围日渐浓厚。不少学校在课后3点半延时服务中增设了体育锻炼项目,增加了体育运动的课时,提升了校园运动设备设施的使用率。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体育教师何伟说,评分标准从全体学生实际体能和运动技能基础出发,学生通过努力,绝大部分可以达到优秀水平。学校将更注重培养学生运动专长,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进行自主锻炼和科学健身。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,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、教授,博士生导师张一民表示,北京市体育中考分值、考试内容和项目的设置,符合青少年生长发育特征和规律,特别是过程性考核的设计以及评分标准的科学设定,充分体现了运动是增强体质、促进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,运动的健康效益是需要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才能获得的。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现场考试进一步扩大了项目数,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有机会用自己最喜爱、最擅长的项目参与考试,以此来激发孩子体育锻炼的内生动力,把孩子的健康、运动能力和运动兴趣考出来,同时也倡导学校和家庭积极营造运动锻炼的氛围,家长多陪伴孩子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活动。 体育中考要平衡促进运动与减轻负担 将体育考试纳入中考,各地已有多年实践经验。过去,尽管体育在中考中所占分值不高,但在“一分不能输”的激烈应试竞争中,应对体育考试占去了学生不少时间和精力。很多学校和家长对于中考体育存在追求满分的思维。尤其是在临近考试前,组织突击训练在不少学校都是常态,一些学生为此苦不堪言,甚至对参加运动产生抵触。可是,一旦考试结束,学校又很快放松了体育,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难以长期保持。以往很多家长为了追求体育满分,被迫去高价购买市场化的体育服务,学生们则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、承受了巨大的压力。这种功利性、过度化的训练,也明显背离了“体育进中考”的本义。 体育中考不是为了选拔运动员。如何转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应试心态,让体育中考真正促进学生成长,成为增强学生体质的有力抓手,是教育者和考试组织部门不得不思考的问题。对于体育中考而言,最合适的满分标准,应该以设置那种多数学生“跳一跳,够得着的目标”为宜。“达到良好即满分”这一原则适当放宽了标准,但需要厘清的是,放宽绝不意味着放水,而是为了更契合体育进中考的初衷,也在敦促学生运动和给学生减负之间,取得了很好的平衡。 当然,光有课程设置、制度安排而不认真落实,强化校园体育仍然可能“雷声大雨点小”。避免类似“体育老师生病了”等尴尬情况发生,需要强有力的监督。还应看到,中考体育考试评分标准并非一成不变,而是可以根据相应年龄段学生整体体质状况进行动态调整,达到既督促学生参加锻炼,又避免过度制造压力的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