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假一到,家长们的心情往往最为复杂。
平日里孩子上学、家长上班,各有事做。
可一旦放假,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完全暴露在家长眼皮底下,那些被忽视的问题瞬间无所遁形,难免让家长急火攻心。
在诸多假期矛盾中,学习问题最容易引发亲子冲突。
有些孩子一放假就开启“休眠模式”,不是睡懒觉就是打游戏,作业催了三四遍依然纹丝不动,让家长忧心忡忡。
老话说得好:“一天不练手脚慢,两天不练丢一半,三天不练门外汉,四天不练瞪眼看。”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让无数家长头疼的问题:如何培养孩子在假期里的自觉性。
01
允许孩子在暑期尽情地玩 在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自觉性之前,家长们首先需要调整一个心态:允许孩子在暑期浪费时间做他们想做的事情,要见得惯孩子们快乐。 一些父母暑假里看到孩子高高兴兴、上窜下跳的,心里就焦虑得不行:完了,这孩子肯定玩疯了,学习肯定要滑坡了! 仿佛只有孩子埋头苦读、熬夜刷题,暑假才算"没有虚度"。
暑假的真正意义之一,恰恰是让孩子从紧张的学习节奏中抽离,给心理一个缓冲期。他们需要这段自由的时间,去释放积累的负面情绪,调整状态。 那些看似“毫无意义”的玩耍,其实并非真正的浪费。它们像土壤里的养分,默默滋养着孩子的生命力,让他们拥有更健康、更快乐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。 试想,即便是成年人,工作久了也需要假期来调整状态,更何况是孩子?因此,暑假不该成为“第三学期”——我们不能要求孩子像上学时一样,从早到晚坐在书桌前,一刻不停地学习。 如果家长在假期里步步紧逼,像一台24小时运转的“学习闹钟”,反而可能适得其反,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,甚至引发更强烈的叛逆心理。 玩得开心和学得踏实,并不是相悖的,孩子只需掌握平衡二者的方法。
02
抓大放小, 不要用催促破坏了孩子的内驱力
生活中,许多孩子并非天生不自觉,而是被家长过度的催促消磨了主动性,甚至产生逆反心理。 比如,有些孩子在假期开始时信心满满地制定了计划,可一旦执行起来,耳边却总充斥着家长的提醒: “今天的作业别忘了写!” “都几点了,怎么还没开始?” “说好去游泳的,你还在磨蹭什么?” 久而久之,孩子的心态可能变成:“我本来打算做的,可你一催,我反而不想做了。” 心理学将人的动机分为“内在动机”和“外在动机”: 内在动机:孩子因为兴趣或认同事情的价值,主动去做。 外在动机:孩子因外部压力(如催促、奖励)才行动。 催促就像一种“动机转换器”,不知不觉中,把孩子的内在动力变成了被动应付。 教育专家奈德·约翰逊在《自驱型成长》中指出: “培养孩子的自控力,家长应当扮演‘顾问’而非‘监工’,多对孩子说‘你来定’,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内在驱动力。” 真正的自律,源于掌控感、胜任感和自主感。如果家长总是催促,反而可能削弱孩子的责任感,让他们觉得:“反正有人提醒,我不必自己操心。” 如何改变?抓大放小,把自主权还给孩子。 一位妈妈的做法值得借鉴:她在暑假前和孩子共同制定了学习计划,但只设定底线——“只要睡前完成当天的任务,具体怎么安排,孩子自己决定。” 结果,孩子为了痛快玩耍,甚至会主动提前完成作业。整个假期,母子俩因学习产生的冲突屈指可数。 教育有时需要“留白”。当家长退后一步,孩子才有空间学会自我管理,信任,往往比监督更能激发自觉性。
03
和孩子一起制定暑期学习计划
假期可以跟孩子开诚布公地聊一聊,既要聊学习,也要聊玩。 这一步,即是为了了解孩子的想法,展示你的包容与理解,也是为了增强孩子的主动性。 一般来说,聊到假期安排,孩子想着玩,大人想着学习,这两者看似背道而驰,其实是可以并驾齐驱的。 假期还剩下一个月左右的时间,结合你的期望与孩子的想法,制定出一个可行的计划。 所谓的“可行”,意思是目标不要订得太大、太难,否则孩子很容易三分钟热度。 前几天,听一位家长说,孩子暑假前两周去乡下爷爷奶奶家,临走前,装着满满一书包的作业,信誓旦旦地保证去爷爷家也会主动写作业。 前几天回家,妈妈发现书包几乎是原封不动地背回来的。 而这一书包的作业,对孩子而言,就是一个太难完成的计划。 我们在帮助孩子设定目标和计划时,一定要切实可行,将大目标拆分和细化,就像是升级打怪,一步步完成终极目标。 不妨每天睡觉前和孩子聊聊天,检查今日计划执行的结果,如果孩子没有达成,也不要过多的指责,鼓励孩子第二天继续努力,聊聊明天要玩多久,要学习多久。 如果是阶段性的目标,尽量让孩子自己去负责,大人稍作提醒即可。 唯有孩子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责任,他才愿意为自己做作业。
04
用“顾问心态”监督孩子执行学习计划
我们总说催孩子学习有很多副作用,因为伴随催促而来的还有指责,被呵斥的痛苦和写作业联系起来,孩子会本能地逃避。 但这不代表家长不管孩子学习。 不管是年轻人,还是小孩,真的只有极少数才能真正地做到自觉。 毕竟,懒惰是人之本性,有时候,需要外界力量来监督自己。 那么,父母怎么监督呢? 如前文提到的:把自己看作孩子的顾问。 好的顾问,不会强迫客户必须做出改变,因为他们知道:“做出改变”在本质上是客户自己的事。 对待孩子,我们也要有这种“顾问心态”,它既不专制,也不代表完全放任不管,父母与孩子合作,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人,在身后提供引导和情感支持,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权威型养育。 简单来说,权威型养育,对孩子既有高要求,也能高度接纳孩子的感受和情绪。
我们监督孩子的目的,无非就是帮助孩子建立对作业的责任心。 而在这之前,首先要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,让他自己决定今天学什么,什么时候学,要学到什么程度,多给孩子一些选择权,并提供好的环境支持。 如果孩子小,自我约束力差,我们前期可以陪在旁边看看书(尽量不要刷手机),陪着但不是盯着,让孩子自己完成,做完后,再帮他检查、纠正。
05
减少意志力的损耗
提到假期自律时,大家经常会提到的词语就是“意志力”。 什么是意志力? 意志力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,根据目的来支配、调节自己的行动,克服各种困难。 事实上,意志力是一种有限资源。 有个很有名的萝卜实验:两组饿着肚子的大学生走进同一个实验室,一组的面前摆放着刚刚烤好的巧克力曲奇饼干,另一组面前摆放着胡萝卜。 胡萝卜组的同学,只能闻着饼干的香味,吃无味的胡萝卜片; 而曲奇饼干组的同学,则可以大快朵颐地吃着饼干。 学生们吃完之后,他们开始同时做一道无解的数学题,结果,曲奇饼干组的同学坚持了20分钟,而胡萝卜组的同学,8分钟就放弃了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,它像肌肉一样,使用之后会疲劳。 这对父母的启示是,假期里,我们不能要求孩子时时靠着意志力硬撑着学习,达到自律。 我们应该想办法,让孩子减少意志力的损耗,将珍贵的意志力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。 首先,每天不要要求太多。 假期督促孩子学习,不要安排得太满太多,要考虑到意志力损耗的情况,根据孩子的完成情况,有的放矢。 其次,让孩子远离干扰源、诱惑源,减少分心因素。 孩子总着想玩游戏,完成作业之前,干脆别让它出现在孩子的身边;孩子爱看漫画书,漫画书就不要放在平时写作业的书桌上;学习时,零食水果也尽量远离孩子的视线..... 很多诱惑都会不知不觉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,尽量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心学习的环境,也能有效减少孩子意志力的损耗。
最后,培养好的学习习惯。 自律自觉的本身是好习惯的体现,我们要把习惯视为孩子学习生涯的地基,小学阶段主要任务就是“打好地基”,比如早睡早起、预习复习、在固定的时间内写作业等等。 这些习惯养成了,父母后期一般不用再担心孩子学习不自觉了。 培养孩子的自觉性,是非常难的一件事,在孩子学习习惯尚未定型之前,为人父母付出的努力甚至要比孩子更多。 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,小学的学习态度能够端正起来,未来,我们才能收获一个更好更自律的孩子。